《氣候創造歷史》作者許靖華院士多年來研究地球歷史上的氣候變遷。他曾任國際地質學聯盟的國際地質與生物地球計畫委員會主持人,以及歐洲科學基金會召開的第一屆氣候變遷科學研討會召集人。在此次研討會中,ICPP總科學家提出科學數據,藉由1975年之前的數據,證明IPCC針對人類造成氣候變遷所提出的電腦研究預測並不正確。
許靖華院士與裴瑞(Charles Perry)通過《氣候創造歷史》,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目前的全球暖化多半是太陽輻射增加的結果,此理論首先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但遭到傳播媒體忽視。後來應Orell Fuessli的邀請出版了《氣候創造歷史》的德文譯本Klima und Geschichte,但歷經一百多次努力,本書的英文原稿仍然未能在英語國家發行。但由於21世紀最初10年的氣象紀錄印證了許博士的全球冷化預測,本書的英文原稿也即將於美國發行。《氣候創造歷史》的中文譯本問世,許靖華院士完全沒有更動原文,但附加一篇後記,說明近十年來的科學進展已驗證他的科學結論。另外也增加一篇附錄,說明作者本身透過綠色改革工業文藝復興,來拯救歐元的計畫。
黃河長江西元309年乾涸過 人可以涉水過河
小冰川期於西元二世紀後半正式到來。西元一六四和一八三年的冬季非常寒冷,西元一九三年的夏季還吹著來自西北方的冷風。乾旱隨著嚴寒而來,西元一七六年、一八二年和一九四年農作物欠收格外嚴重,當時正值東漢末年農民起義的時代。
三國時代氣候持續惡化。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段軼事,西元二二五年非常寒冷,魏國的水軍甚至無法在長江中航行,因為長江都結冰了。
寒冷的天氣同時也十分乾旱。魏國開國後四十年內(西元二二○―二六○年)有三十年乾旱。有降水時又經常是下雪,例如西元二七一年六月。西元二七七年極為寒冷,不僅八月下雪,中國中部甚至有五個郡的河流結冰。
惡劣氣候一直持續到西元三世紀末。晉朝開國後十年(西元二八○―二九○年),每年都十分寒冷乾燥。農作物被提早來到的霜破壞,各地民生用品的價格大幅上漲。
不過,西元四世紀和五世紀還有更糟的狀況。西伯利亞高氣壓在中國上空徘徊不去。當時天氣極度嚴寒,同時乾旱到難以忍受。從以下這些歷史紀錄可以看出當時的惡劣狀況:
三○六年 中國中部九月下雪
三三一年 中國西南部九月下雪
三四三年 中國東南部九月下雪
三四七年 中國中部九月下雪,有人凍死
三五四年 中國西北部六月下雪
三五五年 中國東南部五月下雪
三九八年 冬季嚴寒
四○四年 一月嚴寒
四二六年 十一月嚴寒
四四七年 中國中部六月下雪,有人凍死,出現政治危機
四六五年 中國中部五月下雪
四八○年 中國北部十月積雪三公尺
四八五年 中國北部夏季降霜
四九六年 六月寒冷,數十人凍死
五○○年 中國北部五月降霜
五○一年 中國北部六月下雪,數十人凍死
五○四─五○九年 中國北部春夏季降霜
五二一年 中國北部五月下雪
五四○年 中國北部六月下雪
天氣寒冷時,雨也隨之缺席。西元三○九年,黃河和長江全都乾涸,人可以涉水過河。此後乾旱氣候持續了一段時間。西元三三六到四二○年這段時間,乾旱的年份超過三十年。其後的西元五世紀降水也不算多。西元四七三年是中國歷史上饑荒最嚴重的一年,餓死的人多達數千。整個西元六世紀,中國中部在晚春或初夏經常下雪,乾旱和饑荒依然沒有絕跡,不過已經沒那麼頻繁。不過,中國在西元六○○年走出了小冰川期。中原地區從7世紀後半到八世紀這一五○年間,共有十九年的冬季沒有下雪。
西元三○九年長江乾涸這件事相當令人匪夷所思。如果實際看過長江,就知道這次旱災有多麼嚴重。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穿越中國西南部的雨林後,成為洶湧壯闊的大河。通過陡峭狹窄的三峽後,龐大的水量無法完全疏導,因此有許多水流入洞庭與鄱陽兩個大湖。長江在三角洲地區規模相當大,江面非常寬。我小時候在揚州等橫越長江的渡船時,完全看不到對岸。另外,長江也相當深。中國工程師在南京建造長江大橋時,地基深達六十公尺。地理學家應該可以提供更精確的數字,但從這些敘述可以看出,長江的水流量非常龐大,這麼大的河怎麼會乾涸呢?
河確實會乾涸,龐大的長江在西元三○九年就乾涸了。當時完全沒辦法灌溉,當然也種不出東西。中原地區的土地成了「沙塵盆地」。沙塵乘著強烈的西北風,選擇台灣中央山脈大鬼湖的湖底作為最後長眠之地。
沙塵盆地中也種不出農作物。中原地區的人民離開了,和史坦貝克「憤怒的葡萄」中的「奧基」一樣。他們離鄉背井,因為不得不這麼做。歷經小冰川期兩段為期三十年的乾旱後,他們已經無法在這裡耕作。
游牧民族入侵占據中原地區數百年後,氣候逐漸好轉。朝廷官員和公務員,包括我的祖先等,都回到了北方。但包含許多高陽許氏族人在內的農民,離開中原後並沒有回去。新一代的鄉村人口是已經被漢人同化的胡人。就這方面看來,我們不能完全歸罪於匈奴。趕走人民的不是他們,而是變遷的氣候。
(本文轉載自許靖華《氣候創造歷史》,由聯經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