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鼈究竟是什麼樣的昆蟲?為什麼值得許多昆蟲愛好者長期以來的追尋?早年台灣的昆蟲科普書籍由日文書翻譯而來,大田鼈這種巨大水生昆蟲捕食小魚與蝌蚪的畫面便深植人心。去過泰國觀光的朋友大概也會泰國路邊經常販售的昆蟲食品印象深刻,而串烤大田鱉就是其中的要角。但台灣的昆蟲愛好者總感到懷疑「為什麼在台灣見不到大田鼈?」

  根據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北海道帝國大學以及東京刀江書院等單位出版的文獻指出,在20世紀初期就有兩種大田鼈在台灣被發現,也就是印度大田鼈(Lethocerus indicus)與日本大田鼈(現在改稱狄氏大田鼈)(Kirkaldyia deyrollei)。當時日本學者還曾根據東南亞的狀況指出大田鼈是一種淡水養殖漁業的害蟲,因為牠們的幼蟲會吸食小魚的體液。然而自從台灣的低海拔池沼生態在近30年被大規模破壞之後,當昆蟲愛好者與學者開始想要尋找大田鼈的身影,卻發現難上加難。

  國內有關大田鼈的較正式學術研究使自嘉義大學林高慶同學於2010年的論文,當時的研究收集了當時可獲得的數據並嘗試人工繁殖。而林務局自100年底起委託台灣動植物防疫檢疫暨檢驗發展協會執行台灣大田鼈基礎生物學的研究。在歷經調查與資訊收集之後發現,兩種大田鼈在台灣都還存在,但數量低得令人難以想像。除了環境容易受到干擾之外,外來魚類的入侵、不當的除草或使用除草劑、食物短缺、因為光害使得雌雄性比產生偏差都可能是因素。研究人員董景生更指出,有些不明究理的老師與學生,甚至為了要增加大田鼈的數量,疑似非法輸入台灣的國外產大田鼈野放到野地中,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在對水資源與生態環境至為重視的日本,大田鼈也被認為是一種瀕危生物。不過日本已經把大田鼈的人工飼養開發成一種自然教育的素材,然而在台灣產大田鼈的所有現存棲息地都可能在一夕之間毀滅的情況下,要走到成為自然素材的那一天還需要長久的努力。

進入yam zoo 拜訪蟲魚鳥獸

本文出自正妹曉玉的新聞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玹 的頭像
    小玹

    璃兒的正妹資訊站

    小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