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民進黨全代會將在明日舉行;但整個黨陷於美牛及林益世案的黨際鬥爭,卻將眼下兩大當務之急擱置一旁:一、化解此次黨主席選舉所激化的黨內權力鬥爭;二、處理以兩岸政策為軸心的路線鬥爭。如今,這兩大鬥爭交會在謝長廷一人身上。

先說權力鬥爭:蘇謝交惡不遑掩飾,迄今謝長廷方面仍說「二人心結若要完全化解,就只剩『奸巧』這件事而已」;而自二○一二總統大選以來,謝長廷與蔡英文的結盟亦是有目共睹。再言路線鬥爭:謝長廷埋首兩岸政策的思考,提出「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的論述架構,儼然以民進黨在此關鍵時刻的兩岸政策轉型工程師自許,頗有當仁不讓的姿態。

在這樣的情勢下,蘇貞昌方面表示,希望謝長廷能在黨體制內參與兩岸政策的重建,並屬意謝長廷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謝長廷則稱:「不限於中國事務,蘇主席若有需要幫忙的地方,我都願意幫忙,不會計較名份或工作內容。」

謝長廷已表明將選中常委,若又擔任起「中國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黨職,其角色自「不限於中國事務」,這究竟將成為蘇貞昌的「芒刺在背」、「如鯁在喉」;抑或,如新任黨副秘書長的謝系人馬李俊毅所說,由謝長廷處理中國議題,「不要把蘇貞昌推到火線上」,謝長廷將成為蘇貞昌的保險槓及安全閥?

這樣的組合,「既聯合/又鬥爭」,對蘇謝二人皆是重大考驗。我們認為,如果蘇甩不掉謝,謝則非要攀住蘇不可;那麼,二人即應將私仇私怨及「蘇/蔡/謝」的權力鬥爭壓至最低程度,至少當同心協力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轉型工程推進至一個可大可久的架構。畢竟,整個黨的路線之重建,應當超越任何私人的仇怨及權力鬥爭。

不過,謝長廷若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卻是利弊互見。就利言,由於謝長廷已提出「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的架構,這個方案若能獲得黨中央支持,即可作為黨內對兩岸政策的辯論(或討論)主體,正反刪增皆有所本;就弊言,倘若未來黨內兩岸政策的辯論(或討論)成為謝長廷辯護個人政策觀點的戰場,縱橫捭闔之下,恐將得失難料。

這一次可能出現的「蘇謝合」,其實「合」得有些勉強。即使就兩岸政策言,蘇貞昌亦未必同意謝所主張的「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甚至認為這是「山寨版的國民黨」,而寧可作「正港的民進黨」。至於黨內獨派如林濁水亦批評謝長廷,「與中共交流,不是要做中共喜歡的事」。因而,蘇謝如何真誠共同推進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轉型,而不致因此反而又變質為私怨鬥爭,確實有賴二人細心的共同經營。

緣此,謝長廷表示,應當在「中國事務委員會」及「中國事務部」成立以前,黨內先就兩岸政策進行大辯論,有了方向後,誰來擔任主管都比較好做;他說,如果不能辯論清楚,卻讓主管就任後再進行內部的協調,就會變成內耗,也就不必急著成立相關部門了。

眼下的情勢是:蘇貞昌不能對謝長廷欲成為兩岸政策轉型工程師的企圖視而不見,因此就「不得不」邀他出掌「中國事務委員會」;而謝長廷為了佔據黨體制的平台,及「不計名份幫助蘇主席」,也表現了捨我其誰的氣概。然而,謝長廷究竟將成為蘇貞昌的「芒刺」、「魚鯁」,或「保險槓」、「安全閥」,雖然主要須視蘇謝二人的善意與互信而定,但也將視民進黨內的「蘇蔡二○一六鬥爭」及「路線鬥爭」為轉移,恐怕亦由不得蘇謝二人全盤作主。

我們認為,蘇謝二人不要互為「芒刺」,而應互為「保險槓」。兩人若能引領民進黨透過一場大辯論(或討論),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重建一個可大可久的架構,則歷史將為此次的「蘇謝合」留下可圈可點的一頁;反之,若兩人終究又是藉路線鬥爭的名義,進行相互「卡位」的殘酷權力鬥爭,則民進黨即可能在兩人手下暴殄「天時」,錯失了轉型更生的契機,而蘇謝二人也將難以獲得歷史的原諒。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玹 的頭像
    小玹

    璃兒的正妹資訊站

    小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