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健保快上路了,補充保費新制還沒搞定,這幾天傳出利息所得由銀行扣繳保費的爭議。存款大眾忙著拆單是一客觀事實,顯示恐慌心理,也擺明了為規避繳費;所以這一政策結果,健保局勢必無法收到如預期估算的那麼多保費。另方面,銀行卻已白白增添龐大的交易成本,難怪業者痛罵「惡搞」、「難以理解」。
很妙的卻是衛生署的答覆,對銀行業建議提高利息所得扣繳門檻,表示「想都沒想過」,擔心對原先估算的財務影響過大。衛生署健保小組和銀行業者如此雞同鴨講,兩條平行線似的無交集,倒引起一個基本疑問:健保局的專業到底是什麼?
健保乃台灣之光,國人難得有共識「健保不能倒」。也所以,健保小組的財務規畫,民眾儘量支持,費率要漲就漲,補充保費要收就收。儘管醫改會等民間團體一再呼籲,健保財務要開源也要節流,但每次傳出的相關新聞,幾乎都是怎麼針對民眾的所得籌錢,卻少見回應藥價黑洞、減少醫療浪費、約束「財團醫院」擅長利潤的收支結構等問題。健保局的專業,到底是財政還是醫療呢?
健保當然包括醫療也包括財政,健保小組需要兩類人才兼顧。問題是,現在健保局給人的印象,好像專門負責設計「健保稅」,卻少從醫療結構去調整收支,這是怎麼回事?對二代健保財源常發言的如前署長楊志良,健保小組副召集人曲同光等,都是公衛的背景,不是財政的專業;但每發言幾乎都在論保費費率,論利息扣繳,乃至論「公平正義」,反駁起銀行公會的意見則是「想都沒想過」的高姿態。這樣「一言九鼎」,事涉老百姓所得「上繳」,連財政部、賦改會都不敢太過理所當然吧?
前提不變:健保不能倒。老實說,就算2000元利息所得扣繳保費2%,也不過區區40元,存款人或不必太過「計較」,我們重申支持健保改革。但健保局應說服納稅人,會盡全力從醫療專業角度去合理化收支結構,而不是把利息所得扣繳門檻這種題目當作「口袋籌碼」。老百姓繳健保、用健保,要讓人心服口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