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農立國,先人觀察四季的變化,而有「炎帝分八節」的說法;炎帝就是神農氏,將一年均分為四立、二分、二至這八天,「四立」就是四季之首,是指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這四天是每一季的第一天;「二分」是這一天的白天和晚上時間是一樣長,是指春分和秋分這兩天;「二至」是說這一天白天最長或晚上最長,就是夏至和冬至這兩天。在漢朝以前這八天是最早的節慶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日,藉祭祀來祈求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八節所祭各有不同: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祈日、秋分祈月、立春迎春、立夏迎夏、立秋迎秋、立冬迎冬。到漢朝以後以十五天為一節,一年就有二十四個節氣了。除了配合四季農時的節氣外,再加上傳統民俗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等,形成了多采多姿的傳統節慶。傳統節慶更是農業社會的重心,也融入了一般人生活的習慣。節慶都具有「祈福」、「消災」、「團聚」的特質,同時也有「休息」的 功用;因為傳統農村生活平日都是在田間忙碌,幾乎沒有休閒的時候,每逢節慶的來到,一方面興高采烈的慶祝,一方面也是假期,能夠調劑平時繁忙的生活。

立春立春不只是春天季節的開始,更是一年之中,揭開春元序幕的節氣,草木開始萌芽,農人們也忙著播種。《台灣府志》載:「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東郊,備儀仗、綠棚、優伶前導。青春士女,蜂出雲集,填塞市中,多市春花,春餅之物,以供娛樂。」可見舊時的「迎春」習俗。政府也訂立春日為農民節,更證印了這個節日的重要性。 

立夏: 古代 君王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京城外去迎夏,這一天就是立夏。曆書上說:「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這是一個繼長增高的時節,《禮記》〈月令〉篇解釋自然界,恰是「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這時節的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人翻鬆泥土。 

立秋:秋,是個肅殺的季節,立秋宣示著秋天已來到。曆書說:「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榖熟也。」封建社會時代,立秋有迎秋之俗,由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外,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時節;法官們也努力整理律法,有冤情的給予平反,罪證確鑿的執行「秋決」。台灣地區的立秋時節,是一期稻作收穫、米榖滿倉的時節。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傳統觀念中,冬是結束的意思。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準備蟄伏過冬。人們沒有「冬眠」,就在立冬這一天「補冬」。民俗信仰中,立冬日要進補山珍野味,到了酷寒的冬天節氣裡,才不會怕冷。這個節氣,也是螃蟹正肥美的時節,台灣西部的沿海地帶,是盛產螃蟹的地區,肥碩黃澄的蟹黃,成了吸引饕客的美味佳餚。 
立夏 立夏
立夏 立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