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今年63歲的楊秀龍,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一名「水書先生」。他在10多歲時就跟著老一輩「水書先生」學習水書,會說水語,能識讀水書。他說:「最近我正在寫關於水書的校園讀本,讓這古老的文字好好的‘活’下去。」
「水書是我們水族的傳統文字,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如今在我們過節、農事等現代生活中還扮演著重要角色。」楊秀龍說,水書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稱為水族的「百科全書」。
水書研究專家、三都縣水族研究所副所長潘興文介紹說,由於水書文字與夏陶符號、甲骨文、金文有內在聯繫,水書被稱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在三都縣,和楊秀龍一樣肩負著水書傳承重任的水書先生有586位,他們都能認讀水族文字,頭腦中儲存著豐富的水族文化,並通過水族文字符號將水族文明代代傳承至今,保衛著象形文字最後的家園。
但令人憂慮的是,「這些水書先生如今已成高齡化群體。目前,在三都縣登記在冊的170餘名水書先生中,有七成的水書先生都超過了60歲。」潘興文說,他們正受到當地政府的「保護」。
「網絡、電視等現代文明的興起對水書的衝擊也很大,我的娃娃都不會認讀水書,當地許多年輕人連水話都不會講了。」楊秀龍說,由於水書先生並不是一種職業,難以獲得直接經濟回報,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進城打工,隨著年老繼承人的離開,水族古文字瀕臨失傳。
「水書傳承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是通過祖傳和師傳兩種方式進行手抄傳承,並且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潘興文說,水書承載的水族生活用語差不多佔三成,更多地是保留在水書先生的頭腦裏,而水書口訣多,內容艱深龐雜。
潘興文說,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水書的重要傳承地三都縣就著手開展水書的搶救和研究工作,成立了水族研究所,先後整理出版20餘卷水書譯稿。截至目前,已從民間徵集到水書12680冊,並對其進行整理、編目,歸檔、分類、編纂及收藏。
令楊秀龍高興的是,一些來自澳大利亞、英國以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水族文化愛好者,開始主動上門學習水書,了解水族文化。楊秀龍還到深圳、廣州等地講學,並免費開設了關於水族文化的37堂課,使更多的人了解神秘的水族文明,讓「水書」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
【2012-12-18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