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秤」不是星座的名稱,而是一個颱風,眾人都無法再以浪漫心情對待。天秤颱風在恆春小鎮,十分潑辣地下了超過600毫米的雨,清晨七時到八時的雨量破了一百多年紀錄,讓恆春泡在水裡。

這種雨量是全球氣候極端化的特徵,雨以猶如傾倒水盆的方式,陡急地降在地表。老實說,這種雨量要不淹水,已超越人類的能力範圍;然而,若問這種降雨量之下,能否淹得淺一點,水退得早一些,災害減到最低,還是可以思謀對策的。

遇豪雨而希望水淹得淺、退得早,甚至能儘量不淹水,是有辦法做到的。其實,昨日作為救災前線指揮官的內政部長李鴻源,早有一套「綜合治水」的思維。若是恆春早幾年就在這套思維下以具體行動有所調整,天秤在恆春的禍害或可降低。

這套思維並非太複雜艱深的學問,不過就是回歸常理,亦即,人類不要再用大面積的水泥或柏油,把地表封死,而要讓水可以滲入地底,讓地表之下形成我們肉眼所不能見的隱形的河川,或說是一個超級水庫,那麼當天降大水,就等於備好了河川與水庫去承接它。這樣或可避免,讓現代都會城鎮變得像是一個密封的缽碗,用居民的水泥樓層、住家客廳去承雨、裝水。

人類原先居住於可以呼吸吐納的土地,現在覆蓋了水泥房屋後,減損掉的土地滲透含水能量,如何彌補?李鴻源早在任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時就談過,國外治水有很強的法令和執行力,例如日本立法要求都市開發不能增加降雨逕流量,建商蓋房子要用滯洪池吸收下雨時基地往外排的水量,設法讓雨水滲入地下。又或者,一座停車場或一條人行道,施作鋪面時,都可考慮從水泥改為透水磚。

這種「滲透」的思維,就是找回自然的法則。這個思維要落實,必須從法規上賦予強制力,內政部正研議啟動修法。過去政府官員總說台灣沒有財力像日本斥巨資蓋「地下河川」,但以過去百千億治水經費「丟到水裡」的經驗看,每次花錢治標只是浪費。希望有人踏出第一步,往治本的方向開始做。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玹 的頭像
    小玹

    璃兒的正妹資訊站

    小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