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北京推出一輪壯觀的經濟刺激方案,但將目標瞄準投資和出口是一大錯誤。
新華社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的過度投資與實質利率的突升,不僅威脅就業市場,拖累產業公司獲利總額的萎縮,對邁向消費帶動成長的結構轉型更構成一大威脅。

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邱雷瓦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北京推出一輪壯觀的經濟刺激方案,但將目標瞄準投資和出口是一大錯誤。2004 年時,投資佔中國經濟產出的比重就已達到過高的41%水準,2011年更進而升到46%。日本在經濟繁榮時代,投資占產出的最高比重只有36% ,韓國只有39%。

經濟刺激方案雖協助很多資本密集企業啟動各項計畫,但因為投入的資本龐大,許多邊際事業的投資也遭到浪費,導致企業變得效率低落,進而出現虧損。

華爾街日報分析說,中國經濟的根本缺陷在於不為消費者服務,高投資比重的反面就是低消費比重。2011年中國消費占產出的比重,已從10 年前的45%降到35%,這和經濟理論是背道而馳的。因為投資是為了提高生產,而生產是為了消費。所以,沒有國家能夠無休止地增加投資比重。

邱雷瓦說,中國這項經濟策略最終是行不通的,因為投資在一段時間後會變得無利可圖,企業提高增加投資生產出來的多餘產品將賣不出去,導致利潤大幅下降。事實上,中國工業企業今年的獲利總額,可能就會出現十年來首見的萎縮。

此外,2008年的大規模貨幣刺激點燃了通貨膨脹,並延燒到勞動力市場。2009年以來,中國工資上漲43%,2007年以來按美元計算的單位勞力成本增加22%,這不僅抹掉中國在世界市場的成本優勢,人民幣兌美元也不再處於低估狀態。

過度投資和工資快速上漲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從2010年底起,北京為阻止經濟過熱而收緊貨幣政策,則促成實質利率的快速上升。何況,全球經濟復甦舉步維艱,更讓中國經濟失去了實現成長所倚靠的市場。

在這樣的環境下,民營企業已重新評估投資需求,可能進一步削減資本開支。今年夏末,北京稍稍放鬆貨幣政策,但只有大型國有企業獲得幫助,最近產業呈現擴張跡象,或許就源自於此。

有些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人士雖承認中國投資存在浪費的現象,但他們仍然認為消費者會接棒發揮作用,確保中國經濟保持適當的成長動能。

然而,如果企業削減投資,消費者收入便會隨著失業率上升、加薪速度放緩而受影響。消費減緩則會導致需求萎縮、增加企業債務負擔、大幅拖累經濟增速,甚至加深金融體系的負擔。

邱雷瓦因此預測,中國未來幾年的消費比重可能會上升,但經濟成長率會隨著投資比重下滑,最多並降至5%的水準。此外,消費比重上升也不足以驅動經濟回到過去輝煌時期的強勁成長水準。

華爾街日報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北京推出一輪壯觀的經濟刺激方案,但將目標瞄準投資和出口是一大錯誤。 /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